普洱茶生態十年——面向未來的資源爭奪戰
添加時間:2014-06-16 21:18:21資料來源:新浪博客 作者:袁麗 排版:寧韻茶香
未來的競爭是資源戰
資源戰的核心就是優質茶園爭奪戰
優質茶園爭奪戰的重心是“圈地”與高投入改造
臺地茶園:粗放式投入到高產值式投入
古樹茶園:掠奪式開采到培育式開采
1、產業競爭路線圖:
產品戰→渠道戰、品牌戰、特色產品戰→資源戰
2003年到2007年,行業的重心在于產品,那時只要搞到產品就能賺錢,搞到熱門產品就能暴利的年代。因此,對于廠家來說,對內的重心是建廠房與生產線,忙著擴大產能;對外忙招商與接訂單。對于經銷商來說,首先尋找熱銷產品、升值潛力大的產品,其次盡量拿一二手貨,如果拿的貨沒優勢也沒有關系,也就是產品賣慢點,最終隨著普洱茶的迅速升值,還是能脫手的。此外還有一個保險:實在賣不掉,還可以找廠家“回購”,雖然事后證明大都是忽悠。在全行業盲目追求產量的情況下,結果引發了市場崩盤。
2008年以來,行業進入了渠道戰、特色產品與品牌戰的階段。這分為大眾與特色兩塊,資本雄厚的企業都投身于殘酷的大眾渠道與品牌的爭奪,但真正勝出的無疑是大益,一騎絕塵,將其他企業遠遠拋在后面。沒有實力的走上了特色之路,構建特色品牌、特色產品與細分渠道,其中的代表有文化路線、古純路線、茶膏等深加工路線、網購路線。隨著競爭的升級,對產品的品質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而產品的品質受制于原料,優質原料的取得有賴于茶園。這樣一來,自2009年起行業就進入殘酷的資源爭奪戰,也就是原料大戰,這必將引發茶園爭奪戰,因為誰控制了優質茶園誰就控制了優質原料。
2、優質茶園爭奪戰的重心是“圈地”與高投入改造
這里的“圈地”是正面意義的,意思是企業提前到茶山布局,控制優質茶園。提起控制優質茶園,臺灣的101公司可謂先行者,2003年臺商蔡林清與瀾滄縣政府簽訂協議,101公司每年提供10萬元資金用于保護景邁萬畝古茶園,從而取得景邁古樹茶的獨家經營權,此事因反對聲音太大,最后不了了之。其后,柏聯公司2006年并購了景邁附近的惠民茶場,以打造普洱茶莊園,并開展茶山體驗旅游。當然,“圈地”最成功的無疑是2008年陳升茶廠入駐“老班章,跟當地村委會簽訂長期合作協議以實現對班章料的壟斷,雖然由于種種原因其目標并沒有得以完全實現,但老班章無疑對陳升的品牌建設起到巨大的背書作用,陳升號成為業界冉冉升起的品牌新貴。今年瘋傳有外地商人到冰島控制原料,但其真實性還待證實。不過這也說明了到名山跑馬圈地,已經成為了業界的共識與趨勢。
名山資源有限,而且這些資源大部分都掌握在分散的茶農手中,導致企業跟茶農談判艱難,加上茶農重視短期利益博弈,導致簽訂的協議往往很難落到實處,搞不好會成為一紙空文。這樣一來,有遠見和實力的企業,如七彩云南就把目光投向了普通的臺地茶園,通過對茶園進行改造,實行茶葉與其他經濟作物混種,以改善茶園的生態環境,從而將其升級為生態茶園。這是高投入帶來高價值的茶園改造模式,可以預計,其在未來將成為主流,越來越多的資本投身于臺地茶園改造,而迅速改變云南茶園低投入、低價值、低產出的落后形象,從而為云南茶產業的跨越式發展夯實堅固的基礎。
3、古樹茶園急需培育式開采
近年來,茶界刮起了越演越烈的“古樹純料”風,在暴利的驅使下古茶樹被過度掠奪式采摘,甚至有的人還給古樹施化肥以增加產量,這將給古茶樹帶來滅頂之災,大量的古樹傷痕累累,甚至死亡,長此下去估計云南的古茶樹會徹底消失,從而使云南普洱茶喪失在生態方面的最大的賣點。因此,一方面要加強古茶樹的保護,將掠奪式的開采轉為培育式的開采,使得古樹茶資源可以永續利用。另一方面,要教育消費者,不要盲目崇拜古樹茶,引導消費者多喝生態臺地茶。
4、茶園投資熱是價值重置的體現
企業自建茶園基地,這在云南不是什么新鮮事。勐海茶廠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就建成了面積上萬畝的布朗山與巴達山兩大王牌基地。1980年代,景洪的大渡崗茶場更以萬畝連片的茶園一度成為云南茶葉的名片,蜚聲業界。到了1990年代,后起的思茅龍生公司更是以4萬畝有機茶園基地而號稱中國最大的茶園基地。但在農產品與工業品價格嚴重倒置的過去年代,農產品的價格長期低迷,擁有大型茶園基地對于企業來說往往并不是什么核心競爭力,反而會成為企業的嚴重負擔。以寧洱縣的某大型茶企為例,其擁有上萬畝的基地,由于長期虧損,為降低管理成本,分散經營風險,該茶企曾長期將基地分塊承包給公司內部的能人。這不是個案,而是那個年代非常盛行的經營方式——基地將茶園承包給個人,收點承包費。這樣的好處是,企業可以擺脫基地的負擔,把主要精力放在加工與銷售上,市場好就多生產一些,市場不好可以少安排生產;如果基地不承包的話,市場不好也要對基地負責,加工基地出產的所有鮮葉,從而導致企業虧損。對于承包者來說,可以通過大幅度降低管理成本以及當成自己的事業來認真做而實現盈利,而這個成本是公司很難減免的,而且公司往往人浮于事缺乏效率。
隨著中國工業化進程的加深,以及越來越多的落后國家邁入工業國家的行列,這會導致一般工業品的供給越來越多,競爭越來越激烈,其利潤會越來越薄。相反,工業品的上游領域,比如原材料、能源的價格會猛漲,這是因為快速擴張的工業品產能會拉升對上游資源的需求。農業作為基礎產業,作為工商業的上游產業,也在發生價值重置現象,近年來農產品價格快速上漲就是明證。因此,在此背景下,茶園作為上游產業必然會享受到價格重置帶來的益處,在豐厚回報預期的鼓舞下,會有越來越多的資本投身茶園建設,從而使得高投入、高價值、高回報的新型茶園建設模式得以實現。此外,中國在未來很可能會進行農村土地流轉改革,由此帶來的地價升值預期,也是吸引資本投身農業的一個重要因素。2003年以前投身茶園的企業無疑是奉獻的一代;2003-2007年投身茶園的企業,很多是想賺快錢的,其并沒有對茶園進行高投入的意識和決心,只想通過粗放式投入來增加原料的產量,以滿足企業生產線急劇膨脹的產能;2008年以后的企業才是真正開啟茶園春天的耕耘者。
當然,農業作為長線產業,由于市場波動的存在,其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而農產品價值重置也是一個長期反復、曲折的過程,加上茶農與茶企之間缺乏長期博弈機制,也給企業帶來了很大的經營管理風險,這就導致了企業投資茶園更多的是進行前瞻性的戰略布局,而不是現在進行式的收獲。
| ||||||